(1)可能原因:除油不净
处理方法:加强除油,保证工件表面干净。
(2)可能原因:酸处理工艺不当
原因分析:铜及铜合金件表面的酸处理,一般均先在含有强烈氧化作用的硝酸等三酸所组成的出光液中进行,然后再洗净酸液,此时,工件的表面虽说很光洁,但表面仍有一层肉眼不易察觉的极薄的氧化层,若进行浸银或预镀银,不但表面发花,而且结合力不好。
处理方法:三酸出光后,再经稀盐酸(1+1)活化,彻底除尽表面的氧化层。
(3)可能原因:酸处理放置时间过长
原因分析:经酸处理后的铜件,若放置时间过长,铜表面又开始氧化,影响结合力。
处理方法:合理组织安排生产,酸活化后的工件立即人槽电镀。
(4)可能原因:未经预镀处理或预镀处理不当
原因分析:由于铜在镀银溶液中的电势比银负得多,当铜件浸入镀银溶液的一瞬间,银立即从溶液中置换出来,形成置换性镀层,在此镀层上再镀上银层,它的结合力不好,容易剥落。为了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银镀层与基体金属的结合力,必须先进行预镀银(或浸银)。预镀银是在银含量低、游离氰化钾含量高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此溶液中,银的电势向负的方向偏移,避免了瞬间的接触置换,然后再在常规的镀银液中加厚。也可以用汞齐化等方法在铜件表面浸银,再在常规镀银液中加厚。
处理方法:合理选择和设计预镀银(或浸银)工艺。
(5)可能原因:银含量太低
处理方法:分析调整镀液成分。
还有剩余内容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