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国家严查环保,开展了中央环保督察、专项督查等一系列活动,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法规,让环保越来越深入人心。
然而一些地方在政策落地方面,不规范、不全面、不精准、不科学,进行“运动式”执法,开展环保“一刀切”,政策反复,缺乏连续性,因此受到不少质疑。
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明明污染排放达标,各类证件齐全,生产经营都合法合规,但在“一刀切”风暴中,仍旧难逃一劫。有的损失掺重,苟延残喘,有的直接倒闭,消失不见。
正如一位企业老板说的:“铁拳出击的对象明明是散乱污企业,我这种合法企业也挨了重拳,厂子关门,每天都在亏损,几百个员工,关系着几百个家庭,该怎么办?”
为了快点见到效果,有些地方采取“一刀切”,的确是简单省事了,但这“一刀切”下来,却把地方发展的命脉和老百姓的幸福感也都切伤了。
根据老崔的调查,不少人对“一刀切”多多少少是有些怨言的,比如一位“散乱污”企业的老板说:“当初地方招商引资,鼓励我建厂开工的时候,没说我不达标,现在环保管得严了,直接一刀切查封关停了,连个整改的时间都没给,我当然不服气。”
从各大媒体的报道来看,环保执法过程中,不少地方喜欢用“两断三清”(断水断电、清除原料、清除设备、清除产品)之类的强制性手段,对企业正常生产影响巨大。
实际上国家层面一直在释放信号,尤其是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谨慎使用强制措施,全面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让企业能够安心放心地生产经营与投资。
不久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在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产权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不得因某一企业违法行为或某一类生态环境问题,对全区域或全行业不加区分一律实施停产关闭。”
至于这些法律法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地方相关部门没事别给合法的企业找麻烦,尽量不要去打扰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更不要动不动用“一刀切”来损害企业权益。
不管怎么说吧,在国家严格要求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扭转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思维,让环保执法更合理、更科学、更精准,这是一个好现象。
文章来源:老崔说环保 说化有益表面处理联盟 张少华 编辑
编后语:这篇文章真实的反应了我们更多中小微企业在环保“一刀切”的强大作用下,更不用苟延残喘那么痛苦,直接一关进天堂享受天伦之乐了!可老板是去天堂了,可是更多的妻儿老小与一起打拼员工兄弟才是真正的苟延残喘了!
说化有益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说化有益: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 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778088800@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