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副部长王江平介绍说,我国磷化工产业已确立全球主导地位,磷矿年开采量占全球40%~50%,构建了从矿产到高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在新能源材料和电子化学品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行业依然面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环保压力大及能耗安全风险突出等挑战。
记者了解到,我国磷矿资源具有多共(伴)生组分元素的特点,伴生氟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界中90%以上的氟资源都伴生在磷矿石中,磷矿中氟含量约为3%,磷矿共(伴)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主要集中在氟资源。
对此,王江平表示,行业不仅要强化绿色发展,推进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推动AI赋能,优化生产工艺和加速数字化转型,更要加强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例如回收磷矿伴生氟资源制取无水氟化氢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也建议,行业要加大产业氟回收技术开发力度,提高氟收率。例如,强化湿法稀磷酸源头氟回收,提高稀磷酸浓缩过程氟收率,开发磷化工生产过程副产低值含氟资源中氟回收技术。同时要加强产业链协同,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同光认为,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绿色转型压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相得益彰要强化科技创新,特别是生态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是破局制胜的唯一出路。磷氟行业要重塑产业形态,大力推动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建设,构建“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新材料”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全生命周期污染防控与资源高效利用。
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提出全过程、全元素资源化的理念,主张从主元素精深利用、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多元素跨界耦合利用、副产资源产业化利用四个维度,以颠覆性技术突破从而带动生产力变革,进而带来效率、效益的显著提升。
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松林表示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可在资源端实现低品位矿全量开发,构建可持续的资源保障体系;技术端突破高端磷化工材料技术壁垒,引领国产替代,产业端打造全球领先的“磷—新型肥料—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生态端建成绿色低碳示范标杆,实现全链条高效循环与低碳转型。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福锁介绍了绿色智能肥料创新与应用。国际锌协会植物营养和肥料科技部主任樊明宪介绍了全球从磷酸盐生产中回收稀土的最新进展以及稀土生产、加工、回收和环境影响的现状。
“第九届全国磷氟生态产业技术创新(贵州磷化)论坛”由郑州大学、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主办,由全国磷复肥与磷化工信息中心、《生态产业科学与磷氟工程》编辑部等单位承办。郑州大学副校长刘春太,遵义市副市长李红林出席并致辞,郑州大学教授、《生态产业科学与磷氟工程》主编汤建伟主持开幕式。论坛主题为“科技创新、资源协同、值效提升、产业生态”,聚焦磷氟资源加工领域从原料、工艺、产品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推动领域科技创新,加强磷氟资源协同,实现产业高质高效,促进产业向生态化转型升级,共设置“发展战略”“资源产业规划发展”“资源产业科技创新”三场主题报告,和“磷石膏产业技术推介及创新成果” 发布会、“磷复肥与磷化工技术创新”“磷氟产业协同与高端材料创制”“中低品位磷资源利用”4个平行单元专题活动/报告,近60位行业专家与会作报告,600余人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说化有益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说化有益: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 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778088800@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