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工业园区聚焦新材料产业赛道,将聚氨酯产业作为核心发力点,精准招引产业链重点企业,高效推进聚氨酯产业园规划建设,实现了上中下游产业链全覆盖,正加快打造国内一流的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基地。
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
淮安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崔步银介绍,园区充分利用环氧丙烷、聚醚等产业基础,不断丰富聚氨酯新材料门类,补链延链特种聚醚、聚氨酯弹性体、泡沫材料、高性能涂料等产品,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打造集科研、孵化、生产、制造为一体的国内一流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基地。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秘书长吕国会充分肯定该园区聚氨酯产业发展规划与成果。他表示,淮安工业园区产业定位清晰,在功能性新材料、聚醚型聚氨酯等细分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正逐步成长为全国聚氨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当前,聚氨酯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希望广大企业主动融入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浪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构建安全、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专精特新”的特色载体
活动现场,中资华融(淮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志成发布了淮安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园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产业园的发展定位与优势。
淮安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园是由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三方共同打造的专业化产业园区,致力于服务聚氨酯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园区占地686亩,建有甲类厂房、甲类仓库、丙类厂房、丙类仓库、控制室、配电室、危废仓库、RTO废气焚烧炉、检维修厂房等完备设施,安评、环评手续齐全,可实现企业“拎包入住”,为其提供安全、稳定、省心的发展环境。
韩志成介绍,产业园具备政策、交通、科研、人才、资源、要素、营商环境七大优势,聚力打造服务、运营、金融、科技四大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其中,在手续办理方面,依托地方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中心以及全流程帮办服务,可实现化工项目50天“极速审批”;在硬件配套方面,产业园所有厂房均按标准厂房建设,配备污水处理、消防、维修等公共设施,可显著降低企业资金与时间成本。
厚植“向新而行”的发展沃土
近年来,通过专业化服务、资源共享与政策协同,淮安工业园区持续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深化技术研发、拓展市场,不断巩固和提升聚氨酯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现场,淮安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陈秉鑫从区位交通、产业布局、营商环境、配套服务等方面对园区作了推介。据介绍,目前富强新材料、巴德聚氨酯、晨化新材料、斯德瑞克、瑞洋安泰、利成新材料等多家聚氨酯上下游企业已在淮安工业园区建成投产,初步形成“基础原料隔墙供应、下游客户就地配套”的产业格局。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巴德聚氨酯持续深化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其自主开发的“适用于聚醚连续化生产的双金属催化剂新工艺——连续法生产工艺”,与之前的间歇法相比,生产周期大幅缩短,聚醚产能大幅提升,能耗进一步降低,产品稳定性大幅提升。“该工艺每年可帮助国内聚醚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超10亿元,为行业减少固废、废水排放约7万吨。”该公司董事长戚渭新介绍说。随着淮安工业园区聚氨酯产业链的做大做强,该公司正在积极扩产,进一步满足周边企业需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核心驱动,金融是源头活水。研讨会还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与成果。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毅与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姜志国共同为“北京化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淮安聚氨酯工程及智能材料技术转移中心”揭牌,标志着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此外,10个聚氨酯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和人才、金融赋能合作项目同步签约。
崔步银表示,“十五五”时期,园区将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争创国家级园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立区、工业强区、科创兴区、改革活区”四大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并将聚氨酯产业作为新材料主导产业的核心支撑,力争到203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两番。
说化有益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说化有益: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 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778088800@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