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原因:镀液中游离氰化钠含量太低
处理方法:①化学分析方法准确分析,并调整到标准值,同时控制铜和游离氰化钠的比值下
a.在预镀铜溶液中
Cu:游离NaCN=1:(0.6~0.8)
b.在一般镀铜溶液中
Cu:游离NaCN=1L0.5~0.7)
c.在含有酒石酸盐和/或硫氰酸盐的镀铜溶液中
挂镀:Cu:游离NaCN=1:(0.4~0.6)
滚镀:Cu:游离NaCN=1:(0.6~0.7)
d.氰化钾镀铜液
Cu:游离KCN=1:(0.2~0.3)
②从生产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判断(由于阳极钝化)
a.阳极区溶液出现浅蓝色。由于游离氰化钠过低,阳极表面上会有不溶性的氰化亚铜薄膜黏附,使阳极的活化表面减小,从而使阳极电流密度增大,阳极电势变正,导致阳极有二价铜离子溶解进入溶液,使阳极区溶液显浅蓝色;
b.阳极板上有钱青色(绿色)的薄膜。由于上列原因,二价铜离子进入阳极区溶液,并在阳极表面产生难溶的氢氧化铜,形成浅青色(绿色)的薄膜;
c.阳极上析出的气泡较多,并能嗅到氨味。由于阳极钝化后产生析氧反应
4OH¯-4e¯→2H2O+O2↑
析出的氧又促使NaCN分解
2NaCN+2NaOH+2H2O+O2═2Na2CO3+2NH3↑
NaCN分解引起其含量进一步降低,从而使阳极钝化更加严重,这将造成恶性循环;
d.工作时槽电压升高。由于阳极钝化,电势变正,导致槽电压升高。
出现以上现象,对有分析设备的厂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分析调整;无分析设备的厂家,可少量多次补加氰化钠,随时观察电镀层质量,直至出现淡粉红色、有光泽的铜镀层为止。
③钝化后的铜阳极处理
a.将阳极取出刷洗,除去表面的钝化膜,然后在氰化物镀铜液中(不通电)浸几分钟;
b.增大阳极面积,以降低阳极电流密度;
c.提高镀液氰化钠的含量;
d.加入适量的酒石酸盐,并适当提高操作温度。
以上技术资料是借鉴近几年出版文献专利资料,仅供技术交流,知识点分享
还有剩余内容未读
声明:说化有益·表面处理联盟网资料文库文档均为用户分享上传,版权归上传者所有。文档内容是行业专业性知识,知识的严谨度及实用性极强,因此部分价值极高的文章需要付费查看,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已付费文档下载;付费记录可在“用户中心”-“我的订单”-“我的文库”内查看。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付费成功后不支持退换,用户应根据自身需求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操作。
我们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需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也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在线咨询进行投诉,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