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防锈剂也称为油溶性缓蚀剂。大多数为具有极性基团的长碳链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依靠电荷作用紧密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非极性基团长碳链烃则向着金属表面的外侧,并能和油类互溶在一起,从而使防锈剂分子定向排列在金属表面,形成吸附性保护膜,使金属不受水和氧的侵蚀。按其极性基团可分为五类:①磺酸盐类,化学通式为(R—SO3)金属表面处理剂。一般使用的是石油磺酸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盐类,如石油磺酸钡、石油磺酸钠、二壬基萘磺酸钡等。②羧酸及其皂类,化学通式为R—COOH及(R—COO)nMm。作为防锈剂的羧酸有动植物油的脂肪酸,如硬脂酸、油酸等,另有氧化石油脂、烯基丁二酸等合成的羧酸,还有石油产品环烷酸等。羧酸的金属皂的极性比相应的羧酸强,故防锈效果较好,但油溶性较小。且遇水会水解,在油中分散时安定性较差,有时从油中析出。③酯类,化学通式为RCOOR′。羊毛脂、蜂蜡是天然的酯类化合物,也是较好的金属防锈封存材料。多元醇的酯类防锈效果很好,例如单油酸季戊四醇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斯盘-80),都是较好的金属防锈剂,应用较为广泛。④胺类,化学通式为R—NH2,例如十八胺,有机胺酯TPP等。防锈效果不够好,而常用的是胺类和有机酸生成的胺盐或其他复合物,如油酸十八烷胺、硬脂酸环己胺等。
⑤硫、氮杂环化合物,系含硫或含氮的杂环及某些衍生物,也是较好的金属防锈剂,例如咪唑啉的烷基磷酸酯盐、苯并三氮唑和α-巯基苯并噻唑等。咪唑啉类可用于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防锈。
2-3.乳化型防锈剂乳化型防锈剂有两种:一种是油的微粒在水中的悬浮液,即水包油型乳化液,通常呈乳白色;另一种是水的微粒在油中的悬浮液,即油包水型乳化液,通常是透明的或半透明的液体。乳化型防锈剂既具有防锈性能,又具有润滑性能和冷却性能,因此常用作金属切削加工的润滑冷却液。乳化型防锈剂中的乳化剂过去常用植物油脂(如菜油、蓖麻油等)经皂化加工而成,近年来则使用油酸三乙醇胺、磺化油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为了加强防锈性能,在加水调配成乳化液时,还可加入一定量的水溶性防锈剂,如亚硝酸钠与碳酸钠、亚硝酸钠与三乙醇胺等。此外,为了防止和减缓乳化液发臭变质,还可加入少量防霉剂,如苯酚、五氯酚、苯甲酸钠等。2-4.气相防锈剂又称气相缓蚀剂,是靠常温时缓慢挥发出来的气体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达到防锈目的。它的防锈原理很像樟脑丸防蛀,特点是在常温下自动不断的升华,挥发成气体,当这种气体达到饱和状态时就能对钢铁等金属实行防锈保护。用于钢铁防锈的有氨水、碳酸铵等无机化合物,以及尿素、乌洛托品、碳酸环己胺等。3. 防锈剂的应用在实际应用防锈剂时,常常将几种防锈剂构成复合配方使用,以加强其防锈作用。防锈剂可应用于一般的导轨、销轴、液压支柱、轴承、悬挂链等部件的润滑与防锈,尤其适于不能加温固化的设备和零件上,如大型设备,非金属基材料等。也适于露天搁置的机械,经常接触海水烟雾的海军装备(飞机、舰艇),经常处于酸、碱、高低温环境的机械设备的润滑和防锈。一些防锈剂也适合喷涂在各种碳钢、合金钢、铜、铝、镁及其合金、铸铁、非金属材料等材质的机加工表面和研磨表面,也可喷涂在经喷砂、磷化、钝化、阳极化、硫氮碳共渗的金属材料工件表面。4.防锈剂配方参考成分投料比盐酸40~60 乌洛托品1~3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 十二烷基硫酸钠0~1 三乙醇胺0~0.5 氯化钠0~1 柠檬酸0~2 配制方法:将一定分量的各组分(盐酸(30~80g)、六亚甲基四胺(1~10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10g)、十二烷基硫酸钠(0~2g)、尿素、(三乙醇胺)、氯化钠、6501、TX-10少量,再配加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柠檬酸、盐酸配制的活化剂,混合均匀即可。5.总结通过对各类防锈剂的原作用原理分类和优缺点总结,可以看到防锈剂种类较多,应用范围也很广泛,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前各行各业对防锈的要求。但是随着国家对五位一体的高标准严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行业的风向标,指挥棒。同时也随着人们对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对自身健康的高度关注。环保型防锈剂必将成为防锈剂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声明:说化有益·表面处理联盟网专业视角栏目旨在免费为同行提供知识共享和储存,所有文章均由业内专业人士发布(包括转帖),文末都会标注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本站不保证文章等内容的有效性。
知识互通,携手共进,我们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需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也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在线咨询进行投诉,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