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提示
完成工程师认证,即可发布配方
非PLUS会员您暂未开通PLUS会员,请选择您的会员套餐
套餐选择:
特权
支付方式:
支付金额:
说豆
支付金额:
说币
扫码购买使用支付宝APP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剩余时间:
支付金额
¥

了解苯并三氮唑缓蚀剂在铜抗氧化中的应用以及原理研究

用户头像
0
+1 取消
0
+1 取消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铜材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有效的铜缓蚀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尽管市面上存在多种铜缓蚀剂,但苯并三氮唑(BTA)凭借其出色的性能,成为了当前应用最广泛且效果最为显著的缓蚀剂。
苯并三氮唑(BTA)及其衍生物对铜或铜合金展现出独特且卓越的缓蚀效果。
其防护机制在于,在苯并三氮唑的溶液环境中,铜会在固液界面处与苯并三氮唑分子发生反应,通过共价键相连,并与另一分子中的氮原子自由电子以配位键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半渗透性的聚合络合物。这种络合物能够在铜表面构建起一层保护性的膜层,进而有效减少腐蚀。
此外,苯并三氮唑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会随着pH值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酸性条件下,铜氧化物易溶解,无法发挥保护作用。然而,当苯并三氮唑存在时,它能够在铜表面通过与铜氧化物或一价铜离子的反应,生成具有缓蚀作用的Cu(I)-BTA复合物。这种复合物不仅能在中性环境中通过置换反应吸附在铜表面,还能在碱性环境中与铜氧化物结合形成聚合物膜,进一步增强缓蚀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含氯介质中,同样会形成Cu(I)-BTA缓蚀膜。这种膜层的形成,能够全面抑制铜的腐蚀过程,包括阴阳极反应,从而显著提高铜及其合金在各种环境中的耐久性。
浓度的降低通常有利于缓蚀膜的形成。然而,在电位较高的情况下,一价铜离子无法穿透Cu(I)-BTA膜,而氯离子却能轻易通过,这导致CuCl2-的大量生成。氯离子对Cu2O层的掺杂作用,在Cu2O和Cu-BTA之间产生了CuCl沉淀,进而导致Cu(I)-BTA膜的破裂。同时,由于Cu(I)-BTA对CuCl的吸附性较差,BTA的缓释作用也随之消失。

在较正的电位下,会形成[Cu(I)BTA]n聚合膜。但随着电位的负向移动,也可能生成[CuCl(BTA)]4聚合物碎片,这些碎片可能会破坏膜的完整性,进而降低缓蚀效果。在高浓度的氯离子环境下,BTA的缓蚀作用主要通过其覆盖层来阻碍腐蚀产物向溶液中的转移,而非直接阻滞腐蚀离子进入铜电极表面。相关研究也发现,在含氯介质中,BTA能够形成表面聚合膜,这些膜层能够有效地减缓腐蚀过程。


苯骈三氮唑在抗蚀防护中的应用
(1) 通过使用含有5%苯骈三氮唑的气相防锈剂包装纸,铜或铜合金制件在工业环境中能得到长达一年的有效保护。
(2) 国内外常用的防锈油脂中,苯骈三氮唑的添加量通常控制在05%~2%之间。尽管其油溶性较差,但通过加入正丁醇、石油磺酸钠等助溶剂,可以显著提升其缓蚀防护效果。
(3) 在润滑油中加入微量(1%)的苯骈三氮唑,不仅能有效保护铜及铜合金零件,还能防止铜对油的催化作用,从而避免油质变质。

(4) 在铜或铜合金的机械切削加工过程中,若在切削冷却液中加入05%~1%的苯骈三氮唑,将显著减少零件在加工时的变色和锈蚀现象。
(5) 当对铜或铜合金零件进行喷涂或电镀仿金处理,以及喷涂抗变色有机涂料时,向涂料中添加4%~1%的苯骈三氮唑,可有效增强其抗蚀性能。
(6) 在铜或铜合金零件经过光亮酸洗或抛光后,采用浸渍苯骈三氮唑的方法进行处理,可替代传统的酸洗后铬酸或铬酸盐钝化步骤。对于电镀黄铜、仿金等装饰性电镀零件,同样可以采用浸渍苯骈三氮唑溶液进行抗蚀处理,以替代传统的钝化工艺,从而显著提升镀层的防氧化和抗变色能力,进一步增强其抗蚀防护效果。
声明:说化有益·表面处理联盟网专业视角栏目旨在免费为同行提供知识共享和储存,所有文章均由业内专业人士发布(包括转帖),文末都会标注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本站不保证文章等内容的有效性。

知识互通,携手共进,我们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需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也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在线咨询进行投诉,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