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磷化、过渡磷化工艺和薄膜前处理工艺的区别和应用

0
0
近年来,随着磷化前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电泳涂装前都会对工件进行磷化处理,目的是为了提高电泳漆膜的附着力、耐蚀性能和全涂层的装饰性。而传统磷化、过渡磷化工艺和薄膜前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成技术的升级,后者可以说是为了弥补前者的缺陷而诞生的,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看看我接下来的分析就可以理解了。

金属工件溶解出的二价铁离子一部分作为磷化膜的组成部分被消耗掉,而残留在磷化槽液中的二价铁离子,则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并成渣。不同的配方,生成的渣量有较大的差异。通常,高锌磷化液的产渣量较大,可达7 ~ 10 g/m2,一般低锌磷化的渣在3 g/m2 左右,膜在2 ~ 3 g/m2。所以磷化有渣是正常的,关键看产品的选择及是否有正确的设备保养以避免产生过多的渣,比如泵的能力是否足够。磷化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投资与维护。

3.2、锆系薄膜前处理工艺的成膜原理是,在基材表面形成原电池,金属底材作为原电池的阳极,金属溶解,氧化锆和其他成分作为原电池阴极,沉积在金属表面形成非常致密的锆系膜,为金属表面提供良好的抗腐蚀能力。
传统磷化和过渡磷化都有着相同的缺点,那就是加工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渣,给生产企业造成治污、排污的困扰,工厂需要投资大量的资源进行废水废渣处理,而薄膜前处理工艺的优点就显而易见了,就是环保,并且成本低,产品消耗量低,“三废”处理成本低。那薄膜前处理如此完美吗?并不是,薄膜前处理也有缺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 对脱脂要求高,必须选择高效环保的脱脂工艺以达到优异的脱脂效果;
② 处理后的电泳泳透力要比磷化工艺的电泳泳透力有所下降,所以在使用硅烷前处理工艺时需要选择与之配套的电泳工艺参数;
③ 对底材的表面状态要求较高,因为膜层非常薄,很难遮盖底材的缺陷。
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传统的磷化工艺可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任何新生的技术都有缺点,知而战之,这不是我们国人的优良传统吗?直面挑战,才能战胜它,随着薄膜前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薄膜前处理技术亦能克服当前的缺陷,亦能成为主流技术之一,同理,磷化技术也在想绿色环保理念出发,终能攻克污染问题。
知识互通,携手共进,我们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需严格注明来源。同时,我们也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通过在线咨询进行投诉,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